三月底四月初,中國大部分地區都籠罩在綿綿細雨之中。同時,蓬勃生長的植物和逐漸溫暖的微風提醒著人們清明節的臨近。
清明節 清明節,又稱掃墓節或中國紀念日,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。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是清明節。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5日。
清明節期間有一些獨特的習俗。本文將帶您了解清明節的習俗!
清明是什麼意思?
清明作為節氣之一,其意義與天氣息息相關。漢語中,「清」表示晴朗,「明」表示明亮。清明和qīngmíng合起來表示春天氣息瀰漫,天氣晴朗明媚。從清明開始,萬物生機勃勃。
節氣是中國傳統陰陽曆中二十四節氣之一,與特定天文事件或自然現象相符。這些節氣點沿著黃道以15°為間隔,陰陽曆用它來與季節保持同步,這對農耕社會至關重要。節氣也用來計算閏月;閏月的月份取決於當時太陽的位置。
源自寒食節
清明節除了是節氣之一外,還源自於中國古代的一個節慶-寒食節。你一定很想知道「寒食節」的意思。
這背後有個故事:介子推是春秋時期(西元前770年-西元前476年)的貴族。他是晉文公的忠實追隨者。有一次,晉文公家境艱難,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腿肉,煮給晉文公吃,免得他餓死。
文公最終掌權後,派人去召介子推,當時介子推正孤苦伶仃地在山林中度日。為了迫使介子推回應,文公決定放火燒山,用煙燻他,把他從山林中熏出來。不幸的是,介子推葬身火海。文公深感惋惜,下令禁火數日,以紀念介子推的死。
由於沒有使用火,紀念日逐漸變成了吃冷食的日子。隨著習俗的流傳,它最終演變成一個節日,叫做寒食節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個傳統逐漸與清明節的習俗融合,兩個節日合而為一。
清明節人們通常會做什麼?掃墓儀式 – 掃墓 sǎo mù
清明節期間最重要的活動是掃墓。
中國人相信祖先從未離開過我們,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。每年清明節掃墓,是維繫逝者與生者之間連結的一種方式。
傳統的掃墓儀式包括許多步驟:
首先,要除掉墓穴裡的草。中國人認為,如果死者的墓穴被草覆蓋,家人對死者不夠尊重。所以中國人上墳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墓穴乾淨整潔。
接下來,他們會在墓前供奉香燭,並在墓旁擺放紙錢。中國人相信,將紙錢燒成灰燼,死者就能在另一個世界收到。秉持著這種理念,有些人將燒紙錢的習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。他們甚至會購買紙屋、紙車、奢侈品牌的紙衣服,以及幾乎所有他們能想到的東西。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死者在死後的世界過著舒適的生活。
紙鈔和紙車
焚燒紙錢的同時,人們會在墓前擺上豐盛的餐點。通常,人們會準備死者生前最愛吃的食物,並佐以中國白葡萄酒。
最後,整個儀式在一陣爆竹聲中結束,為儀式畫下圓滿的句點。
春遊——踏青 tàqīng
正如我之前提到的,清明的意思是清澈明亮,這個季節是春天的黃金時節!
清明節氣宜人,氣溫宜人,是踏青踏春的好時節。中國人通常會趁著這個假期,全家出遊,享受春天的氣息,擁抱大自然。
放風箏 – 放風箏 fàng fēngzheng
放風箏是清明節期間另一個受歡迎的活動。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習俗,中國人喜歡在風箏飛翔時剪斷線,因為他們相信放飛風箏可以驅走厄運。
清明節吃什麼?
清明粑 qīngmíng bā & 青團 qīngtuán
在中國南方,人們慶祝清明節通常會吃清明粑和青團。它們都是用糯米和艾蒿做成的。青團是圓形、黏稠、略帶甜味的綠色小球,裡面填滿了甜餡,例如紅豆沙和棗泥。現在人們也喜歡用鹹蛋黃和肉鬆做青團的餡。清明粑通常是餃子形狀,裡面填滿了鹹餡,例如肉和蔬菜。
清明粑 qīngmíng bā
青團 qīngtuán
馓子 sǎnzi在中國北方,人們喜歡當饅子。饅子是一種油炸鹹麻花。每根酥脆的麻花都由多根細麵組成,看起來就像一束義大利麵。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油炸意大利麵。
這些美食在這個季節都很特別,節日過後可能很難再找到了。有機會的話,一定要全部嚐嚐!
一首著名的清明節詩
清明節是一個哀悼的日子,這一天的情感在中國文學中也有很多體現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最有名的清明詩: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清明節!祝你節日愉快!
我現在也向上海的人們傳遞了很多正面的想法。好好照顧自己,我們和你一起克服困難! ❤